4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發布《“一帶一路”藍皮書:“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報告(2018)》。報告分總報告、國際合作篇、國內區域篇、專題篇,由15個子報告組成。
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認為,“一帶一路”符合各國發展的愿望,通過經濟、人文合作等方面的規劃實踐,有助于各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實踐的覆蓋面、合作議題越來越廣泛,未來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形成一些示范工程、項目,進而帶動相關國家發展。這也是對現在西方部分國家實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措施的有力回應。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得到了國內外廣泛支持,被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章程。該倡議為世界經濟擺脫長期低迷的困境貢獻了富含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通過合作共贏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國際經濟合作,激發合作各方的經濟發展潛力,從而實現國際經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在總報告中,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其合作理念正在被廣泛接受。“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是促進國內改革開放事業,促進中國與周邊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不是參與所謂的地緣政治博弈。中國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建設“一帶一路”,就是要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換言之,“一帶一路”就是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由“落地開花”到“根深葉茂”
“‘一帶一路’建設正在由‘落地開花’到‘根深葉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認為,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扎扎實實推進經濟走廊建設,深化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完善金融保障體系。打造開放合作平臺,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和綠色發展,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建設更多民生項目,促進社會包容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在專題報告中提出,建設好“一帶一路”需要向創新要動力。“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應選好路徑,以整體協同、模式高效、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辦法,實現到21世紀中葉建成“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的近、中、遠期戰略目標。具體戰略路徑有: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創新治理能力;按需分類施策,著重提升合作效果;加強戰略布局,構建創新之路骨干網絡;加大投入力度,強化信息支撐能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如平在報告中提出,自2016年7月教育部出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后,“一帶一路”教育合作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圍繞“提質增效”的整體取向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六大方面的成效,即初步形成國家—地方—院校三級教育行動網絡、通過政策溝通疏通教育合作渠道、國別研究得到充實、雙向留學不斷深化、合作辦學形成新格局、科研合作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