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有“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之稱。建設制造業強國,核心是創新,根本是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和科技研發的高地,高校責無旁貸、大有可為,理當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藍圖的強力推進器。
高校要“天立地”,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創造源”。“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這對于高校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雖然高校歷來就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15年全國三大科技獎74.7%出自高校,但高校要想在科技創新中更加有所作為,還須以全球視野、更高要求自我加壓,在“天立地”中成為中國制造的“創造源”。“天”,就是要始終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技術前沿,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解決國家重大科技難題;“立地”,就是要著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解決關乎民生福祉的科技問題。無論是“天”還是“立地”,高校都應當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目標和價值追求,堅決摒棄自娛自樂式的所謂創新研究。要緊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和重點領域,發揮學科優勢,打造協同創新平臺基地,助推國家產業升級轉型。
高校要“以人為本”,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庫”。當前,我國制造業人才不僅資源總量不足,而且結構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特別是高科技研發領軍人才、高水平工程師和一線實務型技能人才存在較大缺口,遠不能滿足“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高校是國家制造業人才培養主陣地,應堅持“以人為本”,成為中國制造的強大“人才庫”: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時改進、完善培養方案,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對研究型人才、技術創新型人才、專門技術型人才和具有多學科視野及“大制造”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探索,將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內容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要大力建設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由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制造業“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和人才選用的無縫對接。